一些中學時期愛看的日本圖文書
以前我上中學的時候,總是喜歡到學校圖書館亂逛並借一些書來看。其中,日常圖文書籍對當時的我有種莫名的吸引力,這也形塑了我現在的閱讀偏好1。
會有這種傾向,也許是我那對小確幸敏感以及喜歡(平民)美食的個性使然吧?(笑)
以下都是我記得我以前在中學圖書館借過的一些日本圖文書,不懂現在還能不能在那裡找到它們?
高木直子的書(早期作品)
啊,高木直子……她的作品我從小學開始就已經透過以前的紙本書刊訂購表格2略知一二。不過,真正開始接觸並閱讀她的作品,尤其是她的《一個人系列》,要等到我在中學時期從圖書館找到她的書開始。自此我便喜歡上她的作品,到現在我還是個高木直子書迷。
我已經不太記得我接觸到的第一本高木直子作品是哪一本了,不過我到現在仍感到印象深刻的作品有《一個人到處瘋慶典》、《一個人去跑步:馬拉松1年級生》以及《一個人和麻吉吃到飽3》,基本上都是那些可以看到作者到處邊玩邊吃的作品 XD。雖然畫風說不上十分精緻,但看着裡頭描繪的美食總是令我感到療愈、心滿意足!
她的一些記錄自己練習長跑過程的作品(如上面提到的《一個人去跑步》)也令我有種親切感,因爲剛接觸到它們時,我父母也剛好開始在訓練長跑,所以閱讀它們時有種可以和自身相互比較的感覺。

我手上的其中一本高木直子作品收藏:2023 年在臺灣買的《一個人邊跑邊吃》。
高木直子現在「已經不是一個人」了(結婚生子啦!),且到現在還有繼續出版新作,有機會的話也想將它們買下啊……
小栗左多里的書(早期作品)
小栗左多里的圖文書籍風格也和高木直子的一樣輕鬆有趣,陪伴我讀過許多中學時期的下課時間。
會知道她作品的存在,是因爲某次在中學圖書館閒逛時,偶然在某個書架的角落看到的。沒記錯的話當時是先發現到《達令是外國人》以及《達令是外國人之老媽的好吃好吃料理》這兩本書。裡頭基本上就是作者用詼諧的語言與簡單的畫風描述她與父母及她的意大利籍老公相處的生活趣事,以及記錄她母親製作的拿手家常菜。
我應該也是透過這兩本書的其中一本(應該是《老媽的好吃好吃料理》那本?)看到用櫛瓜(英式英文:courgette;美式英文:zucchini)作類似三明治(應該)的料理,才知道「櫛瓜」這個蔬菜的存在 XD。
後來在圖書館也找到了她的一些遊記圖文作品,如《來去夏威夷》和《來去義大利》,也是頗爲有趣。其中我到現在還記得的情節是在《來去義大利》中,她和她老公到意大利某個城鎮(威尼斯?)體驗玻璃吹製工藝(glassblowing)的過程記錄。
可惜的是現在我想買來重溫也不行了,因爲早就已經絕版了 😭!只能希望我有天回到母校探訪時(有機會的話)還能找到這幾本書……
《孤獨的美食家》漫畫(全兩冊)
這個應該不用我多作解釋吧,就是那個大名鼎鼎到被翻拍成電視劇、動畫和電影,並且以將平凡美食描繪得令人垂涎三尺而著稱的《孤獨的美食家》啦!
當時是先在圖書館的書架某處偶然找到這個漫畫系列的第一冊。好奇翻閱一下便被裡頭那精細的食物作畫吸引住了,而且「一個人走透透偶遇美食」這樣的題材也令我這個內向仔感到很有共鳴,因此當時立刻決定將它借走,後來更重複借了好幾次。
我尤其喜歡在課室看這本漫畫書配午飯吃,如此一來即使是普通的雜菜飯吃起來也宛如山珍海味 XD。
後來圖書館進了這個系列的第二冊,我也是毫不猶豫手刀將它借走,繼續沉浸在它所勾勒出的美食世界中。
放手寫就對了
https://robertbirming.com/write-whatever-whenever/
隨便逛別人 blog 網站上的 webring 時,偶然讀到這篇文章,令我感到很有共鳴。
的確啊,就像我現在另外架設一個版面比較簡潔的網站,也是爲了讓自己比較能專注在文章內容本身,而不會因爲需要處理網站版面之類的技術問題,以及過於在意文章一定要有個最低限的長度,而搞到自己(和讀者)分心,進而忘記了自架 blog 網站的初衷:作爲自身想法的記錄。
Just write whatever whenever! 放手寫就對了!即使是廢文也沒有關係!即使沒人在乎,至少還可以娛樂到自己 lol。
感謝讀完這篇鼓勵大家即使是廢文也請儘管寫的廢文。
リモコン 2025 年版
WAN-OPO 不愧是鏡音鈴、鏡音連的鐵粉啊 🤣!鏡音雙子聲音庫的最新 NT 版才正式發售不到一個禮拜(2025 年 10 月 15 日啟售),他們就已經拿這個聲音庫(又)重製了一次他們打造的 V 家經典:リモコン(遙控器)並於 10 月 17 日在他們的 YouTube 頻道上發佈!
這次的重製版本和最初(2011 年)版本比起來又更有層次感,開頭具有神祕的電子感以及壯闊的搖滾風,而整首歌的 8-bit 味道又更加明顯、生動!
十年前剛接觸 Vocaloid 歌曲時第一次聽這首歌的原版,十年後看到這首歌不僅受到許多粉絲厚愛,連原創者也一直重製它以作紀念,因而讓這首歌衍生出許多新版本,彷彿看到一個作品隨着時間持續「成長」,實在令我感到高興啊。
一些(大馬)廣東話的馬來文借詞
可以把這當作之前寫的那個借詞介紹文的續作。
由於以下部份借詞並沒有正式的漢字寫法,所以會以個人的「訛寫」取代,並以方括號標註。
「咑吧嚦」
讀音以粵語拼音1表示的話爲 daa6 baa3 lik1。這個詞借用自馬來文的 terbalik,爲「上下顛倒」的意思。
正式粵語爲「掉返轉頭」(粵語拼音:diu6 faan1 zyun3 tau4),雖然香港人似乎常以這個詞表達華語的「掉頭」(對應英語爲 turn around 或 turn back)之意,但(至少我家鄉的)馬來西亞人用「掉返轉頭」這個詞比較常是要2表達「倒轉」(對應英語爲 invert)的意思。
馬打
這個倒是有比較約定俗成的漢字寫法。讀音以粵語拼音表示的話爲 ma3 daa1,借用自馬來文的 mata。去查字典的話你會找到 mata 是「眼睛」的意思,不過這並不是「馬打」的實際字義。其實這個借詞的字義取自馬來文的 mata-mata,是「警察」的意思啦。
基本上就是先借用、再(暴力地)簡化,然後把音讀得比較「有廣東話的感覺」XD。
巴剎
一樣有比較正式的漢字寫法。讀音的粵語拼音寫法爲 baa1 sak1,借用自馬來文的 pasar3,用臺灣華語來講的話就是「市集」的意思。

馬來西亞巴剎示意圖(Photo by Kelvin Zyteng on Unsplash)
「嘥央」
讀音用粵語拼音表示的話爲 sai1 jang1,但正式粵語並沒有讀作 jang(音同英文的 young)的字!借用自馬來文 sayang。這個馬來文字意思有很多,但這裡取其「好可惜!」的含義。
不過實際上這個借詞的用法通常爲表示「浪費」,剛好對應正式粵語的「嘥」(粵語拼音:saai1)。新馬福建話也有同樣語源的借詞「沙央」(讀作 sa-iang),在馬來西亞(檳城)福建話中取「關愛」之意,而新加坡福建話則同樣取「可惜了」之意。
-
這個由香港中文大學建立的網站有粵語拼音的介紹與語音示範。 ↩︎
-
「比較常是要」爲「主要是」的馬來西亞華語講法,受粵語影響。 ↩︎
一些馬來文的廣東話借詞
kawtim
最近在馬來西亞能看到電召車公司 inDrive 旗下的車輛外部會出現有 kawtim 字樣的廣告詞。

圖片取自 https://www.lowyat.net/2024/322420/indrive-digital-ministry-partnership/
kawtim 這個字借自廣東話的「搞掂」(粵語拼音:gaau2 dim6),在原本的廣東話中是「完成、搞定」的意思,而在馬來文中通常作爲「談妥」的意思使用。
tapau
借自廣東話的「打包」(粵語拼音:daa2 baau1)。與華語的「打包」(用於行李等)甚至是香港粵語的「打包」(用於屍體等)的意思有別,在新馬地區,無論是廣東話的「打包」還是馬來語的 tapau,主要都特指「外帶食物」的意思。
pokai
借自廣東話的「仆街」(粵語拼音:puk1 gaai1)。有趣的是,雖然在原本的廣東話中,「仆街」通常用作罵人的粗口或形容一個人摔跤,但在馬來語中,pokai 是「一窮二白、沒錢」的意思1。
-
雖然廣東話中「仆街」也有類似用法(形容一個人落魄不堪或處於無可挽救的境地),但似乎不是最主要的用法。 ↩︎
syok 與「俗」(福建話)
在馬來西亞的廣告中,尤其是大減價促銷廣告,常會看到一個馬來文字:syok,基本上是「爽、愉悅」的意思。

後來在臺灣上了臺語課,學到了「俗」(白話字:sio̍k)這個字,而它的意思是「便宜」。
這兩個字的發音這麼相似,使用情境又如此相近,讓我不禁感到好奇:該不會其實馬來文的 syok 是臺語(福建話)「俗」的借詞啊?!
上網搜尋一下,找到了 syok 這個字的維基詞典頁面,才發現……喔,原來不是,這個字的字源是阿拉伯文啦。
真是空歡喜一場……也對啦,畢竟它們的字義並非完全相同1。不過還是學到了新東西呢。
延伸閱讀:
-
補充:後來再想想,因爲一個字詞被其他語言借用後意思可能會變,所以其實字義也不是一個很可靠的語源判斷標準…… ↩︎
譬喻
雖然譬喻法(Analogy)可以讓聽者或讀者聯想到他們可能覺得比較熟悉的生活情景,因而有助於清楚地解釋事物與表達觀點,但是譬喻法終究只是一個輔助工具,如果觀點本身在邏輯或合理性上站不住腳,即使譬喻用得多「玄妙」也無補於事。
不過由於譬喻法本身太生動了,很容易將人給糊弄過去,所以這個手法很常被人濫用,以華麗的詞語來掩飾自己空洞甚至錯漏百出的觀點。
隨便列出幾個使用譬喻法的句子好了:
- 腦中只有槌子的人,看別人時只會看到釘子。
- 麵包吃久了,總是會有想吃飯的感覺。
- 肚子裡有一堆墨水,不代表一定能夠吐出象牙。
如果你覺得上面那些句子有表達什麼的話,那你就錯了。它們都是我亂想出來的,沒有什麼實質意義。
因此當聽到或讀到有人使用譬喻法,尤其是其頻繁程度已達到不尋常的地步時,請務必多加留意,並透過分析說過或寫過的前後文來判斷那個人的論點是否實在,那些譬喻手法是否只是用來包裝自己的遮羞布。
什麼?我剛才也使用了譬喻法?那麼,也許可以把這當作訓練你判斷能力的機會?
Le9bih
今天在 WhatsApp 限動看到有人分享一個似乎是一篇 Threads 發文的截圖。
身爲一個愛放錯重點的人,我在這裡主要想講的當然就是……上面發文結尾所寫的「Le9bih」這個字啦!
這個連我這個馬來西亞華裔都要多想個幾秒鐘才搞懂是什麼意思的字,我(自私地)假設對馬來西亞的混合式用詞不熟悉的國外人士1看到它想必會更加一頭霧水吧。所以我想藉此機會寫這篇文解釋一下,也作爲給自己看的記錄。
如果大家懂一點英文的話,應該知道「extra」這個字除了有數量或規模上的「額外、格外」或是「附加的」之意以外,也有形容處事態度的「多餘」之意,即是指某人所做的某件事情沒有必要性或對事情沒有幫助,而「extra」這個字直譯成馬來文的話,就是「lebih2」。
另一方面,在廣東話(粵語)中,有一個罵人愚蠢的粗口叫作「𨳊」(粵語拼音:gau1)。這個粗口通常以穿插在一個詞中間的方式使用,例如「好吵」可以變成「好𨳊吵」,而「𨳊」這個字剛好又和「九」(粵語拼音:gau2)的廣東話發音幾乎相同,所以人們常直接用阿拉伯數字「9」作爲「𨳊」的簡寫或諱寫。
將這兩者結合在一起,我們就可以組成「Le9bih」(讀作 lə-gau1-bih)這個特殊的混搭字,翻譯成比較貼近華語的講法就是「多他 X 餘」的意思。
馬來西亞作爲一個文化與語言大雜燴的國家,像這樣的語言混搭式用詞3對當地人來說已經見怪不怪,而網路流行語又將這個現象推展到更深一層的境界。這可是馬來西亞的語言特色之一,不僅有趣,也值得後世留傳。
Paginated the feed
I have implemented pagination for the feed of all posts displayed on the homepage by editing the index.html
file in my main Hugo site directory while following the instructions given on Hugo’s documentation page, as well as overriding the pagination.html
file embedded in Hugo with a customised version that follows the layout of post_navigator.html
in the original hugo-bearblog
repository.
Hopefully this can make the homepage more lightweight so that less loading time is required.
GLITCH 你們也太說話算話了吧?!
在 2023 年於澳洲獨立動畫公司 GLITCH Productions 的 YouTube 頻道舉行的 GLITCHX 直播活動中,旗下卡通《驚奇數位馬戲團》(The Amazing Digital Circus,以下簡稱 TADC)裡頭的角色 Jax 的配音員 Michael Kovach 曾經在對該卡通創作者 Gooseworx 的 AMA1 問答環節中,被問到「你希望接下來在 TADC 看到什麼?」時,回答道:
I want to see a beach episode.
(我想要有一集是以海灘爲主題的。)
然後 Gooseworx 便回了一句:
If you could give me nine episodes instead of eight, we could fit it in there.
(如果你們願意讓我做九集而非只有八集,我們應該可以把它加進來。)
(上面影片的 3:11:55 處)
一開始我以爲他們只是隨口說說而已。誰知道?!在兩年後的 2025 年,他們發佈了題爲 GLITCH DIRECT 2025 的影片,並在該影片釋出了 TADC 第七集一小部份的片段。各位觀衆……真的出現海灘主題啦!!!
更讚的是,TADC 現在預計會製作九集,就和當時說的一樣!
GLITCH Productions 真的是動畫界的良心企業啊……對此我只能求神拜佛,希望他們不要在規模擴大後開始進入「變爛化」(enshittification)的階段,步入如今 Disney 的後塵……
-
AMA 是 Ask Me Anything 的縮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