捶鋼琴
近日看到一位中學學弟在 WhatsApp 限動分享的某位今年蕭邦鋼琴大賽(International Chopin Piano Competition)選手的演奏影片片段。其中該片段有趣的地方在於該演奏者彈奏某曲目結尾的方式:直接用拳頭捶琴鍵!不只是視覺上的震撼,如此的收尾也帶來了極具衝擊力的聲響效果。那位學弟對此下的評語我也十分同意。

該 WhatsApp 限動的截圖,可以看到演奏者用拳頭往琴鍵捶下去的姿態。
確切來說,該影片片段來自日本鋼琴演奏家中川優芽花(Yumeka Nakagawa)在今年蕭邦鋼琴大賽第二輪比賽的演奏影片。她當時演奏的是《降 A 大調波蘭舞曲,作品 53》(Polonaise in A flat major, Op. 531)以及《前奏曲,作品 28》(Preludes, Op. 28)中的所有曲目。
其中那個「捶鋼琴」的地方發生在她演奏《D 小調前奏曲,作品 28 之 24》(Prelude in D minor, Op. 28 No. 4)最後三個小節的時候(影片 46:20 處左右)。
這或許會引起一些疑問,例如說:「她是如何做到這個效果而不會不小心彈到附近的其他琴鍵導致錯音啊?」尤其是那三個小節要彈的音是個位在低音域的單音 D。

蕭邦《D 小調前奏曲,作品 28 之 24》最後幾個小節的截圖,紅框處爲最後三個小節的低音單音。樂譜取自 IMSLP。
其實呢,她當時運用了巧妙的運指與踏板控制技巧以達到如此的效果。讓我們仔細回看她當時演奏那三個小節時做了什麼。
首先,她先用右手拇指大力按下低音域的單音 D。
然後,她便小心翼翼地用其他手指按下附近的 C 與 E 白鍵而不讓它們發聲,並且與此同時除了換右踏板外,也使用平臺鋼琴(grand piano)特有的中間踏板2來確保只有按下那個單音 D 時聲音會延長。注意此時 C 與 E 白鍵仍處於被按下的狀態,而對應的琴槌也因此已緊貼琴弦,所以她可以放心地知道她不會不慎彈到它們而造成錯音。
最後,確認了她即使按下鄰近的其他琴鍵也不會使它們發出聲音後,她便使出「最後絕招」:直接用拳頭往那個單音 D 敲下去啦!
就這樣,她成功地執行了一場令人印象深刻的收尾。
感謝收看今天的「亂彈談鋼琴」時間,我們下次(不保證)再見!
-
就是那個在老卡通《啄木鳥伍迪》(Woody Woodpecker)的某個經典集數 Musical Moments from Chopin(影片)出現的鋼琴曲啦。 ↩︎
-
關於鋼琴不同踏板的功能,個人推薦的中文文章爲好和弦網站上的解說文。 ↩︎
eKamus 馬來文字典
不少 1990 年代到甚至 2010 年代出生的馬來西亞華裔應該都知道的,學習(馬來西亞的)國文(即馬來文)的救星!
這個發跡於 2006 年、目前由馬來西亞本地科技公司 Apicel 營運的網站與 App,至今已有接近二十年的歷史,但它到現在竟然都還有獲得更新!
不過要說它特別好用嗎?其實也還好,因爲它收錄的字詞數量以及字義撰寫的完善程度還是比不上像 《最新馬來語大辭典》(Kamus Perdana) 那樣有專業語言學人士參與編寫的紙本字典。不過以華語-馬來語字典 App 而言,至少對我來說它的確足夠堪用。
Performing in Victoria Concert Hall for the first time
In August this year, I had the opportunity of performing for a wind band concert featuring various captivating music. It was my first time performing in Victoria Concert Hall, a famous concert venue in Singapore with a rich history and stunning architecture.
This was also my first time performing alongside Lee Jinjun, a wind band composer whose works I’ve listened to and — if my memory serves me right — performed in my school band since my secondary school years. I even got to experience first-hand a live performance of his new music in this concert!
Thank you to Raffles Winds for such an opportunity, and much thanks to Ting Feng, my former section mate in a university wind band, for inviting me to guest play with them!
then vs. now (Esplanade)
Then: watching a concert at Esplanade.
Now: performing in a concert at Esplanade.
Thank you to Mus’Art Youth Wind Orchestra for giving me this opportunity to make wonderful music with them for the audience of all ages.
Also much thanks to Desmond, one of the clarinet players, for gifting the percussion section such lovely boxes of chocolate in celebration of Halloween!
2025-10-17 update: The recordings of the concert performance are out on YouTube! Do have a listen here!
市集與花圃
現今的社群媒體就像是吵雜的市集1,而上面的使用者與創作者就像是顧客或攤主(也可能兩者都是),大家都在爭先恐後地想透過花俏、聳動的發文來吸引別人的注意力與流量,以從中獲取不同形式的利益,但也造成整個環境令人心煩意亂、不宜久留。
而經營自己的 blog 網站就像是在自家後庭造一個花圃,而上面的文章就像是花圃中一朵朵的花卉,若有其他人看到並表示稱讚,這不失爲一種加分,但有沒有其他人注意到這個花圃根本不重要,因爲這些花種來最主要的目的本來就是給自己觀賞並品味的。不僅如此,我們也可以招來親朋好友探訪自己親手打造的花圃,一同感受其中的心意,並且無需煩惱來自外部的無預警干擾。
-
有點像 Wiwi 對現今 YouTube 環境的感受。 ↩︎
聽起來很像的 Vocaloid 歌曲組合
移植自兩篇以前寫的極短文。
貼文一(2024-07-17)
聽到這首歌的主歌部分時總覺得從哪裡聽過類似的結構……
然後才想起……「啊~是那首 sasakure 的歌啊!」
貼文二(2022-06-24)
這首歌的初音歌聲的調校風格有點像十多年前某首 V 家曲欸……是哪一首去了?
想起來了啦!聽起來很像八王子 P 以前的歌的初音聲線!
How I made the homepage here a feed of all posts in full text
After installing the hugo-bearblog
theme, I overwrote the index.html
file in the theme layout by creating a new index.html
file in the layouts
folder of my main Hugo site directory that contains the following code, which is adapted from single.html
from the layouts/_default
folder from the original theme repository.
{{ define "main" }}
{{ $posts := where .Site.RegularPages "Section" "blog" }}
{{ range $posts }}
{{ if eq .Type "blog" }}{{ if not .Params.menu }}
<h1><a href="{{ .RelPermalink }}">{{ .LinkTitle }}</a></h1>
<p>
<i>
<time datetime='{{ .Date.Format "2006-01-02" }}'>
{{ .Date.Format (default "02 Jan, 2006" .Site.Params.dateFormat) }}
</time>
</i>
</p>
{{ end }}{{ end }}
<content>
{{ .Content }}
</content>
<p>
{{ range (.GetTerms "tags") }}
<a href="{{ .Permalink }}">#{{ .LinkTitle }}</a>
{{ end }}
</p>
<br>
<hr class="solid">
<br>
{{ end }}
{{ end }}
Some modifications on the CSS were also made to create the solid divider lines.
A side effect of this implementation is that all post images must be placed in the static
folder1, which may increase site loading time. To mitigate this, I may need to paginate this feed. Will update on this in a future post, if possible.
2025-10-15 update: I have done the pagination. See this update post for more info.
-
2025-10-13 update: Actually the images can also be put in the same directory as the Markdown files of the posts (i.e.
blog
), but when including the images, the absolute path of the files may need to be specified. ↩︎
廣東話歇後語
老爸之前分享給我的一張列有一些有趣廣東話歇後語的圖文。
這是他在 Facebook 一時撿到的轉載圖,而原始圖片1也無法從網上搜尋到了(所以說不要把一切都鎖在 Facebook 裡)。此外,該圖片似乎是一系列圖文中的其中一張,但目前我也無法在網上找到其餘的圖文……
不過這個不是重點,重點是我覺得廣東話歇後語背後的梗某種程度上比華語歇後語還有趣,例如「墳墓前彈琴——嘈2死人」的梗在於後半段可以被雙重解讀:「嘈死人」和「嘈死人」,而這種走歧義路線的梗在華語歇後語似乎不常見。
說到廣東話歇後語,「粵典」網站上的一篇文也有收錄多達 140 個的相關例子。
-
如果轉載者沒說錯的話,來源應該是「舊時香港」Facebook 專頁。 ↩︎
Algorithms are breaking how we think
在這個推薦演算法當道的時代必看的影片。
演算法破壞人類思考能力的程度可能比我們想像的還嚴重……更可怕的是許多人甚至可能沒有意識到,甚至是不願意承認這一點。
就拿最基本的來說好了,你能很有信心地說你能夠看完並順利消化這部長影片的所有資訊嗎(不設快轉、不跳段落,從頭到尾不間斷看完)?當然不是預設正在讀著這篇的你一定不行,不過我懷疑有一些人真的已經注意力退化到連這簡單的事都做不到,甚至是嫌麻煩而不肯做……
不過這影片的主軸不在注意力,而在「主動探求知識的能力」。主動地對某件事產生疑問,主動地尋找答案,主動地判斷資訊的可信程度。這些本應理所當然的能力,在現今時代會不會已然成為了一種奢侈?
影片底下有一個留言推薦了一本相關書籍 The Unaccountability Machine,裡頭以經濟學的角度解釋大公司、政府等機構如何製造出讓自身能避開問責的系統。
last minute 做東西的自由
https://hugo.md/post/freedom-of-the-last-minute/
這位 Hugo 先生(和那個生成靜態網頁的 Hugo 沒有關聯 😂)的這篇有關 last minute 做東西的文章令我感到很有共鳴欸!當然不是在重要的事情上臨時抱佛腳啦,而是特指計劃旅行的時候。
我自己也是很喜歡 last minute 才規劃旅行的人,尤其是我一個人從吉隆坡下到新加坡的時候。出發前一天才上網隨便訂個便宜的旅館、出發當天才訂巴士票、出發前幾個鐘才在找從馬新關卡去到旅館的路線。有時候,就這樣 last minute 做東西,雖然可能會多花錢,但真的不止能讓自己可以少煩惱很多東西,也能讓旅程充滿意想不到的收穫呢(例如撿到寶地訂到一間一晚不到 100 令吉且有獨立衛浴的雙人房,或是偶然找到一家沒去過的大型商場並「享受」在裡頭迷路的過程之類的)!